台灣日報
於上月底去世的新聞界大老,半世紀在各大學傳播學科系執教的于衡,晚景頗為淒涼;他曾教導、拔擢、幫忙他們找工作、升官,甚至從政的學生,很少去看這位恩師,曾令他慨嘆人情澆薄如紙。
于衡的葬禮將於今天上午9時在台北第一殯儀館,以基督教儀式舉行,隨即轉到第二殯儀館火化,再歸葬於台北縣墓地。
這位畢生從事新聞、教育人才的媒體人,青壯年時就是極為有名的政治、軍事記者,為新聞事業出生入死在所不惜,尤其在對日抗戰、國共戰爭、中華民國政府退守 台灣等年代,個性率直、有正義感、天生具新聞老兵的敏感與勇敢,不畏強權,總是打破沙鍋「追」到底的搶新聞、報導新聞,還曾深入採訪滇緬邊區與李彌將軍的 部隊生活一起,完成早期極震撼人心的著作「滇緬邊區行」。
就是在6、70年代台灣尚戒嚴時期,生病住榮民總醫院時,巧遇張學良將軍,于衡都不放過任何機會爭取採訪這位發動西安事變的關鍵人物,後為文發表在中央日報上,台灣解嚴後,他也在多次公開場合追訪張學良,即使遭到白眼、被趕出來也不以為意,充分展現一位新聞記者追求新聞、歷史真相鍥而不捨的精神,那時他已 70多歲了!
他在台灣的新聞、媒體教育上貢獻良多,幾乎這方面有相關科系的學校都任教過,真是桃李滿天下!培育過無數優秀的堪稱「第四權」、無冕王的弟子,在他的教誨下,全台甚至港澳、美國、歐洲等角落都有他的學生,足為「祖師爺」不為過。
鍥而不捨仔細查證
一邊在報社任職,一邊教學,他以言教、身教為後來的新聞尖兵作典範,被他教過的學生總不忘老師在課堂上闡述他理論與實際並重的課程,常以他本身採訪獨家、權威的消息,告訴學生:新聞人一定要追新聞鍥而不捨,且以正確為第一,不能有聞必錄,必需查證再查證,沒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新聞寧可放棄,同時更要遵守新聞道德,不能透露新聞來源或應顧及他人隱私、不拿收禮物、或受到被採訪人收買等。在他的身上處處可見;另方面他的黨政、社會人脈極廣,又因講信用、守道德,長年來自然建立起新聞人的權威與赫赫名氣。
于衡更愛學生如自己兒女,除平日諄諄教誨、關懷生活、學業、婚姻,到每一屆學生畢業時,就看到他忙進忙出,運用自己的人脈、關係,到處推薦、介紹他視如寶貝的學生,到新聞、媒體界任職,有時學生本身都想放棄,不到新聞界了,他還不死心總是一再安慰:「我們再想想辦法,一定可成的!」也就在這股力量下,很多人在他的帶領、感召下,終生成為新聞人,且傳承薪火,綿綿不絕。
于衡著作等身、筆耕到近80歲,但這6、7年世事變化頗多,以前過年、過節時,家中經常高朋滿座的于府,已不再見到,只有極少念茲在茲、視于衡為人師、經師的學生會去看他,他也不禁傷感慨言:人情比紙薄!
正直不阿傳承香火
近一兩年于衡有點老人痴呆症毛病,時好時壞,累壞了70多歲的師母,因此兩個多月前被送到安養院,大概沒被照顧好,隨即患病送往耕莘醫院加護病房,進出兩次,這期間只有一位學生去看他,他當時不清醒,告知:「我差點死了!」于師母也告訴這位學生:于老師最後遺言是:「我這輩子自覺沒欠過什麼人,我不想活了!」令人鼻酸、淚洒、大慟啊!
這位新聞界、傳播界的「大老」人物,也曾任立委。他的過世遺愛太多在人間,也樹立新聞人正直不阿、傳承媒體香煙綿綿不絕的典範,將始終令人追懷、感念!
我等着你呢,为你欠我的那个拥抱,我在学着尽力坚强;我等着你呢,为你说要牵我的手奔跑,我学会了爱惜我的手,只为让你一握的那刻温柔。
Posted by: 杨氏百家乐必胜公式 | January 04, 2014 at 02:37 AM
夜太美,挂科太危险,总有人黑着眼眶熬着夜。我太累,挂科在呜咽,愿赔上了一切流下及格的泪。痛太美,尽管再不会,也想尝不用补考的滋味。你太美,六十分万岁,我多一分浪费这个学期,我的及格我要霸占你的美!药药药,切克闹!
Posted by: 足球比分直播 | January 04, 2014 at 02:37 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