輔大紀事報報導
與王洪鈞、歐陽醇並稱新聞界三劍客,曾於輔大大眾傳播系任教廿年的于衡老師,十二月二十八日因肺炎併發急性呼吸衰竭及敗血 症,病逝於新店耕莘醫院,享年八十五歲。他的追思禮拜於一月十日舉行,前行政院長李煥、輔大校長黎建球,以及他的門生立法院副院長鍾榮吉、政大校長鄭瑞 城、輔大傑出校友馮小龍、李艷秋、孫大偉、沈春華等人,都到場感念他的教誨和貢獻。
輔大紀事報報導
與王洪鈞、歐陽醇並稱新聞界三劍客,曾於輔大大眾傳播系任教廿年的于衡老師,十二月二十八日因肺炎併發急性呼吸衰竭及敗血 症,病逝於新店耕莘醫院,享年八十五歲。他的追思禮拜於一月十日舉行,前行政院長李煥、輔大校長黎建球,以及他的門生立法院副院長鍾榮吉、政大校長鄭瑞 城、輔大傑出校友馮小龍、李艷秋、孫大偉、沈春華等人,都到場感念他的教誨和貢獻。
台灣日報
於上月底去世的新聞界大老,半世紀在各大學傳播學科系執教的于衡,晚景頗為淒涼;他曾教導、拔擢、幫忙他們找工作、升官,甚至從政的學生,很少去看這位恩師,曾令他慨嘆人情澆薄如紙。
于衡的葬禮將於今天上午9時在台北第一殯儀館,以基督教儀式舉行,隨即轉到第二殯儀館火化,再歸葬於台北縣墓地。
他從二十多歲開始跑新聞,八十五歲的生命中,有三分之二時間奉獻給了新聞工作。他與前輩歐陽醇先生、王洪鈞先生並稱「新聞界三劍客」。
他在輔大化雨春風二十載,李豔秋、沈春華等都是他的門生。輔大是他最後的崗位,曾經親炙其教誨的學生遍及師大、政大、文化、台大、世新、輔大。
如今他揮別塵世,安息主懷,我們敬謹奉告追思時地。
追思禮拜
時間:主後二○○六年一月十日(星期二)上午九時
地點:台北市民權東路市立第一殯儀館景行廳
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、傳播系所全體師生與校友 謹啟
于衡(1921-2005)
別號:衡之
山東省蓬萊縣人
民國10年11月2日生
學歷:長春大學法學系畢業
日本明治大學法學部研究院碩士
經歷:
上海大公報駐瀋陽記者、長春中央日報採訪主任、
廣州中正日報特派員、台北公論報採訪主任、
香港時報採訪副主任、聯合報採訪主任、副總編輯、主筆、駐東北亞特派員
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專任教授
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兼任教授、
世新大學兼任教授、
文化大學新聞系兼任教授、
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新聞組兼任教授、
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兼任教授、
康寧護校董事長(第四、七屆)
立法委員、行政院顧問
著作:
民44 滇緬游擊邊區行 台北市 中國文化企業
民59 新聞採訪 台北市 新聞記者公會
民60 聯合報二十年 台北市 聯合報
民73 烽火十五年 台北 皇冠 (獲75年國家文藝獎--報導文學類)
民74 大清報律之研究 臺灣中華
報導與評論:
主要發表在聯合報,及中央日報、香港時報、台灣日報、傳記文學等。著稱的包括「台北外記」專欄和人物報導,其中以〈和中國現代史相關連的張學良訪問記〉最為膾炙人口。
輔大新聞網綜合報導
輔大大眾傳播系退休教授、資深記者于衡,今天上午11時2分因肺炎病逝於新店耕莘醫院。享年85歲。
于教授民國61年在輔大專任,民國81年退休。近幾年因多次手術,健康情形不如從前。他的追思禮拜將擇期依基督教禮儀進行。
于衡,字衡之,山東省蓬萊縣人,民國10年11月2日生。長春大學法學系畢業,日本明治大學法學部研究院碩士。他歷任長春中央日報採訪主任、香港時 報採訪副主任、聯合報採訪主任、副總編輯、主筆、駐日本特派員等。他並曾任立法委員、康寧護校董事長。著作包括滇緬游擊邊區行、烽火十五年、新聞採訪學、 大清報律之研究、聯合報二十年等。其中烽火十五年獲75年國家文藝獎(報導文學類)。
于教授是著名的新聞工作者,也是資深的新聞學老師。除在輔大專任外,並曾在台灣師大、文化大學、政治大學、台灣大學等校兼任教授,桃李滿天下。新聞界知名的從業人員如黃肇珩、馮小龍、李艷秋、沈春華、尹乃菁等都是他的學生。
記者盧禮賓、王長鼎/台北縣報導
與王洪鈞、歐陽醇並稱新聞界三劍客的于衡,昨天因肺炎併發急性呼吸衰竭及敗血症,病逝於新店耕莘醫院,享年八十五歲。
于衡曾任聯合報採訪主任、副總編輯、主筆,在第一線衝鋒陷陣採訪黨政新聞三、四十年,曾經在戒嚴時期獨家專訪幽居中的張學良而轟動一時,也以自傳「烽火十五年」獲得國家文藝獎,後來曾任教育團體立法委員。
于衡在輔仁大學大傳系任教廿年,桃李滿天下。他的學生、大傳系講師許順成說,于衡是性情中人,教書風格比較像一位人師或為人父的角色,有「于老大」之稱,很多學生都被他罵過,但都是為了學生好。
長春大學法學系畢業、擁有日本明治大學法學研究所法學碩士學歷的于衡,曾任上海大公報駐瀋陽記者、長春中央日報採訪主任、廣州中正日報特派員、台北公論報 採訪主任、香港時報採訪副主任、聯合報採訪主任、副總編輯、主筆、駐日本特派員;歷任政治大學新聞系、師範大學社教系、文化大學新聞系、台大圖書館系等校 兼任教授及立法委員等職。
(聯合報2005年12月29日)
一九五九年六月,社教系新聞組謝師宴那天,同學們的工作差不多決定了,我突然打退堂鼓,不想去中央通訊社實習、參加考試。我告訴老師,我要接台北師範學校的聘書去教統計學,于衡老師登時發了脾氣。
我很可以了解于老師炸開的這陣風暴:
我們這群社會教育系的第一批大孩子,過了一年無依無靠、惶恐忐忑的日子。第二年,有了大家長孫邦正老師,接著分組確定。于衡老師和王洪鈞老師、歐陽醇老師,為這個毫無歷史傳統承襲的組安排課程,為台灣第一批新聞「科班」學生鋪路。在實習時,他們悄悄地幫著這些大弟子撥開可能的「競爭者」(政大復校後第一屆新聞系畢業生,也在這一年出師)。這一片苦心,無非是希望我們個個投入新聞界。為跟隨在我們後面的學弟學妹們走出一條路。而我卻想逃避這份責任。
當我想躲過老師責難和曉以大義的勸導,溜開謝師宴會場下樓時,從背後拋來于老師好沉好重的一句适:「黃肇珩,如果妳認為當記者是跳火坑,妳也得跳!」我跳了,不是火坑,是一片廣袤的沃土,我在中央通訊社充滿陽光和雨露的大地,辛勤耕耘了二十年。
今天,每當新聞組畢業同學想作「逃兵」時,我這個系友加兼任老師,就搬出這一段古老的「跳火坑」往事,激勵他們。我看著一批又一批同學跳「火坑」,也欣見一個接一個在新聞組通往新聞界的途徑上,綴懸一盞連一盞閃亮的燈籠。
了解于老師的人,都知道他的率直,他常常嘴上罵這個學生,心裡卻極關切。過去二十年,他時常問我:「黃肇珩,記者做得還有興趣嗎?」我的回答一次比一次肯定,在這肯定的後面,溢滿了我的感激。
摘自黃肇珩(2000):《記者——黃肇珩:記者生涯與真實人生》,頁233-235。台北:立緒文化。
本報記者/于衡
研究中國現代史的學者們,很多人認為,如果沒有民國二十年(一九三一)日本所發動的九一八事變,便不會有民國二十五年(一九三六)的西安事變。如果沒有西安事變,侷處陝北一隅的中共黨徒將全被消滅。中國和世界局勢,都不會像今天這個樣子。
由張學良和楊虎城在四十五年前所發動的西安事變,雖已成歷史陳跡,但當事人之一的張學良仍然健在,成為當代歷史的見證人。
將近半個世紀,張學良一直隱居在山陬水涯,過著寧靜而閒過的生活,陪伴在他身邊的仍是那位「紅粉知己」趙四小姐--趙一荻。去年十月廿日,張學良夫婦曾赴 金門參觀,今年春天,他也參加了前馮庸大學校長馮庸先生逝世的追思禮拜。半個世紀以來,他總是避見新聞記者。直到不久之前,他卻很不心甘情願的接受了本報 記者的訪問。這可能是西安事變後,四十五年來他所接見的第一個「職業新聞記者」。
【陳俊雄/新莊報導】
早年和王洪鈞、歐陽醇並稱「新聞界三劍客」的于衡,昨因肺炎病逝新店耕莘醫院,享年85歲,結束了新聞老兵的一生,輔大正籌備治喪委員會,為這位在新聞界作育不少人才的教授致上最後敬意。
從六十一年起,就開始在輔大大傳系及師大社教系教授新聞學、採訪寫作廿多年的于衡,總是拿著老報人張季鸞「不黨、不私、不盲、不賣」的辦報精神教導學生,而他也和王洪鈞、歐陽醇並稱為「新聞界三劍客」。
長期擔任新聞人,也讓于衡超過半世紀的採訪歷史中,寫過不少精采的獨家新聞,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,于衡在1981年六月十七日至三十日這段住院期間,甘冒禁忌八次採訪「少帥」,出院後,于衡也寫下了全球獨家的「張學良專訪」。
于衡也將他從國共內戰到國府遷台期間的所見所聞,發表在自傳《烽火十五年》一書,這本著作也為他獲得國家文藝獎。
除了擔任教職,于衡還曾當選過教育團體立委。82年間于衡從輔大、師大退休,晚年雖然諸事大都不順,但老年得子卻讓他高興不已,甚至他還不避傳統命名諱忌,將女兒取名為「于幼衡」。
退休之後,于衡的身影與文章逐漸從公眾場合消失,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,昨日中午11時因肺炎病逝於新店耕莘醫院,曾和王洪鈞、歐陽醇共同打過那場美好戰役的于衡,也從昨日起和王洪鈞、歐陽醇兩人成為歷史人物,為這段新聞老兵時代正式劃下句點。
(中國時報 C3/大台北萬象 2005/12/29)
于衡
一
七月卅日下午一時,大眾傳播系的助教鍾永明,在電話中說:「老師:向您報告一個壞消息,系主任過世了。」
我驚叫了一聲,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。因為今年入夏以來,他的身體一直很好,六月卅日中午,在歡送師大助教陳雪雲出國進修的餐會中,他還有說有笑,餐後他邀我和陳德仁兩人,在另一家餐廳中喝茶聊天,討論辦「益世月刊」的事。僅僅一個月的時間,沒有聽說他生病,怎麼會突然逝世!
Recent Comments